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九卷 建置沿革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历代江苏建置沿革总表

    州部

    郡国

    虞、夏、商

    扬州,《书·禹贡》:淮海惟扬州。应邵曰:州界多水,水波扬也。《地理今释》:扬州,今江南之江宁、扬州、庐州、安庆、池州、太平、宁国、徽州、镇江、常州、苏州、松江十二府;滁和广德三州;凤阳府凤阳、临淮、定远、霍邱、盱眙、天长六县;寿州淮安府山阳、盐城二县。徐州,《地理今释》:徐州,今江南之徐州及凤阳府怀远、五阿、虹、灵壁四县;泗、宿二州;淮安府桃源、清河、安东、宿迁、雎宁、赣榆六县;邳、海二州。

    豫州,《地理今释》:豫州,今江南之凤阳府,颍、毫二州;颖上、太和、蒙城三县。(按《禹贡·夏书》:然更制九州在有虞之世,断自虞始。《尔雅》:江南曰扬州,孙炎谓《尔雅》九州盖殷制。《汉书地理志》云:殷因于夏,无所变改也。江南盖正得江南之域,而旁带徐、豫,故《禹贡》独注于扬州。又《地理今释》载于钦定《书经·传说会纂》,今列为据。

    周

    扬州,《周礼·职方氏》:东南曰扬州。青州,《晋书》云:成王时改作《禹贡》,徐入于青。

    豫州。

    秦

    鄣郡,《通鉴》胡三省注:故鄣县为丹阳郡。其地本秦鄣郡所治,故曰鄣。今广德军,是故鄣县之地。(按《文献通考》:古扬州秦郡五,有鄣郡、会稽郡、九江郡。

    会稽郡《通鉴注》:秦置会稽郡,其治在今吴门,汉顺帝分置吴郡。而会稽徙治于山阴。

    九江郡,《水经》:淮水又东北流,径寿春县故城西。(注:县即楚自陈徙此,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。《史记正义》:九江郡即寿州,楚徙寿春,号曰郢。秦置九江郡,至唐为庐、寿、濠、滁等州之地。

    泗水郡,按《文献通考》:古徐州秦郡三,有泗水郡。

    郯郡,按《汉书志》:东海郡。应邵曰:秦郯郡。《宋书志》从之。《水经注》云:郯,故国也。秦以为郯郡,汉高帝二年,更从今名。宋刘攽《汉书刊误》,以为非秦郡者。

    《史记注》:秦三十六郡,无郯郡也。王应麟《地理通释》,以为楚汉之△△置者,本《晋书志》东阳郡之说也。数说并为有据。又《前后汉志》载:东海郡治郯县,是东海郡为郯郡地无疑。旧志以为秦薛郡。《汉书》改薛为鲁。《史记正义》云:兖州曲阜县是也,今属山东兖州府。

    砀郡,《汉书》颜师古注:以有砀山故名砀。(按《文献通考》:古豫州秦郡五,有砀郡、颍川郡。

    汉

    (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,扬、徐、兖、豫,虽用禹贡旧号,不必州域相同也,后汉及△放此。

    扬州,《宋书志》:扬州刺史,前汉末有所治。它州同。

    丹阳郡,《汉书志》:故鄣郡,元封二年,更名属扬州。

    会稽郡,《汉书志》:高帝六年为荆国,十二年更名吴,景帝四年属扬州。

    九江郡,《晋书志》:秦置。高帝更名为淮南国,元狩元年复改属扬州。以上属扬州。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临淮郡,《晋书志》:楚汉之际置东阳郡,武帝分沛东阳置临淮郡,以其地为徐州。《水经注》:淮水至广陵城,楚汉之间为东阳郡。又:下邳县故城东阳郡治。文颍曰:秦嘉东阳郡,下邳是也。

    东海郡,《汉书志》:高帝置,属徐州,详见前郯郡。

    广陵国,《汉书志》:高帝六年属荆州,十一年更属吴,景帝更名江都,武帝更名广陵,属徐州。《通典》:广陵属九江郡。

    楚国,《晋书志》:秦置泗水郡,汉改为沛,分沛置楚国,以其地为徐州。

    以上属徐州。

    豫州

    沛郡,《汉书志》:故秦泗水郡,高帝更名,属豫州。

    梁国,《汉书志》:故秦砀郡,高帝五年为梁国,属豫州。

    以上属豫州。

    兖州,按江南在汉十三州,兼扬、徐、兖、豫四州之境,据《地理今释》所载:禹贡兖州无江南之地,是则汉之兖州非禹贡之兖州也。

    山阳郡,《汉书志》:故梁景帝中二年,别为山阳国,武帝建元五年,别为郡,属兖州。按汉山阳郡属县湖陵,今徐州府沛县地,薄今毫州。

    以上属兖州。

    后汉

    世祖中兴,十三州如故。

    扬州,《后汉书志》:九江郡历阳侯国刺史治。注:治寿阳。《宋书志》:扬州刺史后汉治历阳。《通鉴》:兴平元年,诏书用刘繇为扬州刺史,州旧治寿春。胡三省注:《续汉志》云:扬州本治历阳,盖后徙治寿春也。《地理通释》:后汉十三部,扬治历阳,今和州县。又按《通鉴》:建安五年,刘馥为扬州刺史,治合肥。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吴郡,《后汉书志》:顺帝分会稽置。《召伏滔正淮论》吴郡与吴兴、丹阳为三吴。唐陆广微《吴地记》:汉永建四年,有山阴县人殷重献策,请分置两浙,诏司空王袭封,从钱唐江中分,向东为会稽郡,向西为吴郡。《通鉴辨误》:太史公谓吴为江南一都会,故后人谓吴会。《吴郡志》:吴会,吴郡会稽也。

    九江郡,《水经》:淮水又北经莫邪山西。注:山南有阴陵县故城,后汉九江郡治。

    庐江郡,《后汉书志》:庐江郡,建武十年,省六安国以其县属。《通鉴注》:后汉章帝元和二年,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,以庐江郡为国,和帝复为庐江郡。

    以上属扬州。

    徐州,《后汉书志》:东海郡郯县刺史治。《地理今释》:后汉十三部,徐治郯,今淮安军下邳县。(按:今邳州是也

    广陵郡

    东海郡

    下邳国,《后汉书志》:武帝置为临淮郡,永平十五年更为下邳国。《水经注》晋灼曰:东阳县本属临淮郡,明帝分属下邳后,分属广陵,故张晏曰:东阳郡今广陵郡也。汉明帝置下邳郡矣。

    彭城国,《后汉书志》:高帝置为楚,章帝改。按:汉志楚国宣帝地节元年,更为彭城郡,黄龙元年复故。《宋志》云:章帝还为彭城也。

    以上属徐州。

    豫州,《后汉书志》:沛国谯县刺史治。

    沛国

    梁国

    山阳郡

    以上属豫州。

    三国魏

    《通典》:魏有州十二,扬治寿春,徐治彭城。《通鉴》注:魏徐州统下邳、彭城、枣海、广陵、临淮等郡,豫州统汝阴、汝南、梁国、沛谯、安丰等郡。按:魏吴诸州所统郡国,无史志可以详析,今并用小字录其可据者,梁陈后五代放此。

    广陵郡,《通鉴注》:魏之广陵郡治淮阴,汉广陵城废弃不治。按:三国《吴志》,孙峻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是也。

    临淮郡

    东海郡

    下邳郡

    彭城国

    淮南郡,《宋书志》:秦九江郡,汉高帝更名淮南国,武帝后为九江郡,魏复曰淮南沛国。

    谯郡,《晋书志》:魏武帝分沛立谯郡。《水经注》:魏黄初中,文帝以酂城、父山、桑铚置谯郡。

    梁国

    吴

    《通典》:吴置五州,扬治建业。《地理通释》:扬州魏吴并立。《通鉴》:吴扬州统丹阳、宣城、毗陵、吴、吴兴、新都等郡。按:毗陵郡晋省,吴毗陵校尉置。《通鉴》注误。

    丹阳郡,按:丹阳郡治宛陵,两汉书同。三国吴仍置宛陵,非建业也。《吴志》:权改秣陵为建业,黄武四年,迁都于此。《宋书》所谓秣陵,其地本名金陵者也。晋武帝太康二年,分丹阳为宣城郡,治宛陵,而丹阳始移治建业,晋宋二书所载确然明白。旧志云:孙权徙都丹阳者,非也。

    吴郡,《宋书志》吴分吴郡,无锡以西为毗陵,典农校尉。

    广陵郡,《通典》后汉广陵郡。魏为重镇,嘉平后属吴。

    吴兴郡,《晋书志》:孙恪分吴立吴兴郡。《宋书志》:分吴丹阳立。

    晋

    武帝分天下为十九州。扬、徐、兖、豫四州。所统郡国,仍旧增置,具载晋志。元帝渡江后,侨立之州,今依晋志,不具列焉。

    扬州,《宋书志》:扬州刺史,魏晋治寿春。晋平吴,治建业。

    丹阳郡,《宋书志》:晋太康二年,丹阳移治建业,太兴元年改为尹。

    淮南郡,按:《晋志》淮南郡有二:汉九江郡,魏为淮南郡治。寿春今寿州也,晋成帝初于江南侨淮南郡,遥隶扬州。《宋志》云:晋季割丹阳之于湖县为境。《隋志》云:丹阳郡当涂县旧置淮南郡,今太平府当涂县也。

    毗陵郡,《晋书志》:太康二年,、省吴燕尉为毗陵郡。又:分丹阳立毗陵郡,永兴元年,改为晋陵。

    吴郡,《通鉴注》:晋成帝以吴郡为吴国。

    吴兴郡

    义兴郡,《晋书志》:惠帝割墨卷,揖阳立。《通鉴注》:晋分吴兴之阳羡及长城县之西乡、丹阳之永世,立义兴郡。

    以上属扬州。

    徐州,《宋书志》:徐州刺史,晋治彭城。

    彭城国

    下邳国,《宋书志》:晋武帝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,而下邳如故。

    东海郡

    广陵郡

    临淮郡,《晋书志》:汉置。章帝以合下邳,太康元年复立,元康七年又分临淮,置淮陵郡。

    南琅琊郡,《宋书志》:晋咸康元年,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。(按:晋志属南徐州,附见徐州。

    堂邑郡,《晋书志》:元康七年,以堂邑置堂邑郡。《宋书志》:晋帝改堂邑为秦郡。(按:宋志又云:晋分临淮、淮陵,立堂邑郡。今考淮陵、堂邑,惠帝时同时分置。恐宋书误也。又按:堂邑、钟离、盱眙、海陵、山阳五郡,晋志并附见徐州。

    海陵郡,《晋书志》:义熙七年,分广陵界,置海陵、山阳二郡。山阳郡,《宋书志》:义熙中,土断分,广陵立。汉景帝分梁为山阳,非此郡也。《旧唐书志》:汉临淮郡之射阳县地,晋置山阳郡。戴延之《西征记》:山阳津名。《续通典》:晋义熙置山阳郡,因境内有地名山阳,因以为名。《通鉴注》:汉之山阳郡,唐为曹济之地,晋置山阳郡,唐为楚州。

    南梁郡,《宋书志》:晋太元中,侨立于淮南,安帝始有淮南,故地属徐州。《地理通释》:吴置滁阳城,晋以为南梁郡。(按:南梁郡,晋志无。

    以上属徐州。

    豫州,《通鉴》注:晋南渡初,祖逖以豫州刺史治谯城,永昌元年,屯寿春,咸和四年,庾亮以豫州刺史治芜湖,永和元年,豫州刺史治牛渚,二年复治芜湖,十一年进治寿春。又东晋豫州、扬州之江西淮南、庐江、安丰,历阳等郡也。

    兖

    汝阴郡,《晋书志》:魏置,后省。秦始二年复置。(按:汝阴二郡,梁沛二国,是西晋豫州承汉所立。

    梁国

    沛国

    谯郡

    以上属豫州。

    南北朝宋

    扬州,《宋书志》:扬州刺史寄治京邑,建康今是也。晋建兴元年,改建业为建康。

    丹阳郡,《通鉴注》:晋都建康以丹阳太守为尹。宋齐梁陈因之。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吴兴郡

    以上属扬州。

    南徐州,《宋书志》:元嘉八年,以江南为南徐州,治京口。割扬州之晋陵、兖州之九郡,侨在江南者属焉。

    南东海郡,《宋书志》: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北境为东海郡,永和中,移出京口。文帝立南徐,以东海为治下郡,并为实土。

    南琊琅郡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义兴郡

    临淮郡

    淮陵郡

    以上属南徐州。

    徐州,《宋书志》:治彭城。明帝侨立徐州,治钟离。秦豫元年,移治东海朐山,元徽元年,还治钟离。

    彭城郡

    沛郡

    下邳郡

    东海郡

    淮阳郡,《宋书志》:淮阳郡义熙中土断立。《水经注》:淮水又东径广陵,△淮阳城北临泗水。《述征记》:淮阳太守治。

    北济阴郡,《宋书志》:北济阴太守,孝武建元元年升立,按宋志;北济郡领丰县。

    以上属徐州。

    南兖州,《晋书志》:元帝侨置兖州,寄治京口,明帝改为南兖州。《宋书志》:文帝始割江淮间为境,治广陵。又《地理通释》:太宗初以淮阴为北兖,而青冀治。赣榆、淮阴今楚州县,赣榆今海州东海县。

    广陵郡

    海陵郡

    谯郡,《通鉴注》:蕲,秦汉古县,宋置谯。(按:今宿州有蕲城是也。

    梁郡

    汝阴郡

    以上属南兖州。

    南齐

    扬州,《通典》:治建康。

    南徐州,《南齐书志》:镇京口。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吴兴

    南东海郡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义兴郡

    以上属扬州。

    豫州,《南齐书志》:义熙十二年,镇寿春,后常为州治。《通鉴》:齐建武二年,遣沈文季督豫州诸军,治寿阳。(按:汉寿春县,六朝之寿阳,今寿州也。

    南汝阴郡

    梁郡

    以上属豫州。

    南兖州,《南齐书志》:镇广陵。

    广陵郡

    海陵郡

    山阳郡

    以上属南兖州。

    北徐州,《南齐书志》:镇钟离。

    沛郡

    以上属北徐州。

    青州,《南齐书志》:建元四年,镇朐山。

    齐郡,《南齐书志》:永明元年,罢秦郡,并之。治步。

    东莞郡,《南齐书志》:东莞、琅琊二郡,治朐山也。

    北海郡,按《南齐书志》:北海郡治都昌,宋郁县也。其属县有赣榆,即宋之东海郡矣。

    以上属青州。

    冀州,《南齐书志》:全领北东海郡,治涟口。《通志》;泗州涟水县,齐置。冀州寄治于此。

    北东海郡,按《南齐志》:郡下县有襄贲、下邳、厚邱,即汉东海郡,领旧县也。

    以上属冀州。

    梁

    《隋书志》:江都郡梁置南兖州,庐江郡梁置南豫州,东海郡梁置南北二青州。《通鉴注》:梁大通元年,以涡阳为西徐州,领南谯、龙亢、临溪等郡。又:自宋以来,以寿阳为豫州,魏以寿阳为扬州。复汉魏之旧也。梁复以寿阳为豫州,复宋齐之旧也。又:梁北兖州治淮阴,北徐州治钟离。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南月阳郡,《隋书志》:梁置南丹阳郡,陈省。

    琅琊郡,《舆地图》:梁武改南琅琊郡,在润州江宁县西北十八里。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信义郡,《隋书志》:吴郡常熟县,旧曰南沙,梁置信义郡。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兰陵郡,《梁书武帝纪》:天监元年,改南东海为兰陵郡。

    江阴郡,《隋书志》:毗陵郡江阴县梁置江阴郡。《通鉴注》:梁敬帝时置。

    义兴郡

    吴兴郡

    山阳郡

    广陵郡,(按:梁之广陵有二。《隋书志》梁置二兖州者,此广陵郡也。《梁本纪》云:魏东豫刺史元庆和以涡阳内属,《夏侯夔传》云:湛僧知围元庆和于广陵,庆和请降,诏以僧智为东豫州,镇广陵。胡三省云:此别一广陵,非南兖州之广陵也。今以宋魏隋诸书参考之,梁书东豫州之广陵,即为涡阳之地。魏志云:广陵郡分东豫州置,所谓别一广陵也。宋志云:秦始复于淮东,分立两豫,以淮东为境,隋志云:后魏涡阳县,后齐置蒙县,推寻淮东涡北,盖在今蒙城、怀远二县界。

    广业郡,《隋书志》:江都郡高邮县,梁置广业郡。寻以有嘉禾,为神农郡。开皇初,郡省。

    阳平郡,《隋书志》:江都郡安宜县,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,开皇初,郡省。(按:安宜,今扬州府宝应县。

    海陵郡,《通鉴注》:海陵县汉属临淮,后汉晋属广陵,梁置海陵郡。今为泰州。《九域志》:东至海一百七里。(按:海陵郡晋盖之间所置。而宋齐二志:海陵县并属广陵郡,梁始移海陵县为海陵郡治也。

    下邳郡,《隋书志》:下邳县梁置武州下邳郡。

    东海郡

    潼阳郡,《隋书志》:东海郡沭阳县梁置潼阳郡。

    临沭郡,《魏书志》:梁置。

    谯郡,(按:梁之谯郡,可见于隋志者,山桑县,后魏置涡州,又置谯郡,梁改涡州曰西徐。是梁以齐之南谯为谯郡,与后魏同也。以齐治蕲之北谯,改置蕲郡,而别置北谯郡。全椒县,梁曰北谯,置北谯郡是也。山桑,今毫州蒙城县。全椒,今滁州县。

    高平郡,《通鉴注》:梁于汉徐县地置高平郡,隋省,属泗州下邳郡.(按:隋志梁东平、阳平、清河、归义、朱沛、循义、安丰、安远八郡皆在徐县地,今泗州也。

    淮阳郡,《隋书志》:下邳郡,淮阳郡。(按:今泗州淮城是也。

    陈

    《隋书志》:江都郡,陈复曰南兖州。淮南郡,陈复曰豫州。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广陵郡吴郡,《吴地记》:吴郡至陈朝贞明元年,改为吴州。(按:隋志陈置吴州,非改也。平陈始省,吴郡后复置也。

    信义郡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东海郡,《隋书志》:南东海郡,梁改曰兰陵郡。陈(又改为东海郡。(按:今镇江府治非汉晋宋时之东海郡也。

    江阴郡义兴郡盐城郡,《隋书志》:江都郡盐城县。后齐置射阳郡。陈改曰盐城。开皇初郡省。

    宿豫郡,《隋书志》:梁置东徐州,陈改曰安州。详后魏。

    后魏

    《通鉴》:魏以彭城,王勰领扬州刺史,治寿阳。胡三省注:寿阳自后汉以来,为扬州治所,宋始为豫州治所,今复其旧。又:魏徐州治彭城。又:晋安帝立宿豫县,属准阳郡。魏高帝以为南徐州治所。又:魏置南兖州,治谯城,领谯郡、沛郡、马头郡。又:魏太和十九年,置东豫州于新息广陵城。

    彭城郡

    南阳平郡,《魏书志》:治沛南界。

    沛郡,《魏书志》:沛郡治萧,复治黄杨城。

    北济阴郡,按:魏志郡领丰县。

    砀郡,《魏书志》:孝昌二年置,治下邑城。

    以上五郡,魏志属徐州。

    谯郡,按:魏志领蒙、蕲、宁陵三县,与齐北谯郡同。

    义塘郡,《魏书志》:武定七年置,《通鉴注》:汉赣榆县,梁于此置黄郭戎,后魏置义塘郡,理黄郭城。(按:魏志属南青州。

    临沭郡

    淮阳郡,(按:魏志宿豫、临沭、淮阳三郡,属东楚州。又:按魏志东楚州之淮阳郡领角城县。今邳州宿迁县有角城是也。又有睢州之淮阳郡,东魏武定六年置,领淮阳、睢陵二县,今泗州盱眙县有睢陵、淮阳二城是也。

    下邳郡,(按:魏志属东徐州。

    东彭城郡,《魏书志》:梁置,魏因之。东海郡,《隋书志》:梁置南北二青州,为魏改为海州。又:涟水县旧置东海郡,东魏改曰海安。《续通典》:魏武定七年置海州。

    海西郡,《魏书志》:梁置东海郡,武定七年改置。

    沭阳郡,《隋书志》:梁置潼阳郡,东魏改曰沭阳郡。

    琅琊郡,(按:《魏志》琅琊郡治朐县,汉属东海郡,晋曰临朐,有朐山,今海州也。梁改南琅琊为琅琊郡,非此郡矣。

    以上五郡魏置,属海州。

    临潼郡,《魏书志》:治临潼城,武定七年置。《隋书志》:下邳郡夏邱县东魏置临潼郡。(按:魏志属睢州。

    山阳郡,《魏书志》:治山阳城。淮阴郡,《隋书志》:后魏淮阴郡东魏改为淮州。

    以上三郡魏志并属淮州。

    后齐

    广陵郡,《通典》:宋置南兖州,治此。北齐曰东广州,复曰南兖州。

    江阳郡,《隋书志》:江都郡江阳县后齐置广陵、江阳二郡。

    山阳郡,《隋书志》:山阳县旧置山阳郡,后齐侨立东平郡。

    射阳郡,《隋书志》:盐城县后齐置射阳郡。

    彭城郡

    沛郡

    下邳郡

    夏邱郡,《隋书志》:下邳夏邱县后齐置夏邱郡,寻立潼州。

    潼郡,《隋书志》:夏邱县东魏置临潼郡,后齐改为潼郡。又梁置潼州,后齐改曰睢州,寻省入潼郡。

    后周

    广陵郡,《地理通释》:梁置南兖州,后周曰吴州。

    彭城郡,《隋书志》:后周并沛及南阳平二郡入。

    朐山县,《隋书志》:朐山县旧置琅琊郡,后周改曰朐山。

    沭阳郡下邳郡,《隋书志》:梁置武州下邳郡,后周改州曰邳州。

    宿豫郡,《隋书志》:后魏置南徐州,东魏改为东楚州,后周改为泗州。(按:《通鉴注》:唐长安四年,置临淮县,开元移泗州治临淮,今泗州有临淮旧县是也。豫州治宿豫县,后周治泗州,今邳州宿迁县也。

    夏邱郡,《隋书志》:后齐置,寻立潼州,后周改州曰宋州。

    石梁郡,《隋书志》:永福县陈为沛郡,后周改沛郡为石梁郡。

    隋

    (按:隋文帝省诸郡,析置州县,炀帝并省诸州,寻即改州为郡,然史臣所书,仍以《禹贡》周职方九州统诸郡县,今仍其旧。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丹阳郡,《隋书志》:丹阳郡平陈省,大业初置。又:平陈置蒋州。

    吴郡:《隋书志》:陈置吴州,平陈改曰苏州,大业初复曰吴州。《吴地记》:隋开皇十三年为苏州。《吴郡志》:以故苏山为名。

    毗陵郡,《隋书志》:平陈置常州。

    江都郡,《隋书志》:梁置南兖州,开皇九年改为扬州,置总管府,大业初府省。又:江阳县旧曰广陵郡。又。延陵县旧置南徐州南东海郡,开皇十五年,置润州,大业初州省。

    以上属扬州。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彭城郡

    东海郡

    下邳郡

    以上属徐州。

    豫州

    梁郡《隋书志》:开皇十六年置宋州。

    以上属豫州。

    唐

    太宗分天下为十道,明皇又分江南为东西道。

    江南东道,《唐书志》:东道采访使治苏州。(按《旧唐书志》:肃宗以后,浙江西道节度使治润州,或为观察使。

    昇州江宁郡,《唐书志》:至德二载,以润州之江宁县置。(按:晋志丹阳郡江宁县,唐志江宁隶润州,益唐初合丹阳南徐旧地并为润州,而丹阳郡移治润州,江宁仍为属县,肃宗以江宁置郡,而江宁、丹阳始判为二矣。

    润州丹阳郡,《唐书志》:武德三年,以江都郡之延陵县地置。《通鉴注》:润州古朱方之地,吴为京口置京督以镇。又为徐陵督。《尔雅》绝高曰:京,其城因山为垒,缘江为境,因谓之京口。晋为南徐州,隋置润州,取州东润浦为名。又:洪适曰:西汉丹阳郡,则治宛陵,丹阳县则今建康也。而晋移郡于建业,元帝改太守为尹,至唐天宝年,始以京口为丹阳郡,改曲阿为丹阳县,皆非汉旧壤也。

    常州晋陵郡

    苏州吴郡

    以上属江南东道。

    淮南道,《唐书志》:淮南道采访使治扬州。(按《旧唐书志》云:肃宗以后,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。又按《通鉴拄》云:旧唐志淮南道督扬、滁、常、润、和、宣、歙七州,此贞观中之制也。肃宗以后,当统扬、楚、滁、和、濠、庐、寿、舒等州。

    扬州广陵郡

    楚州淮阴郡,《唐书志》:本江都郡之山阳安宜县地,臧君相据之,号东楚州,武德八年更名。(按《隋书志》云:后魏淮阴郡,周侨立东平郡。开皇元年,改郡为淮阴,并立楚州,寻省郡,大业初,州省,唐皆因隋之旧,但省而复置耳。

    以上属淮南道。

    河南道,《旧唐书志》:肃宗以后,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。

    宋州睢阳郡,《唐书志》:本梁郡,天宝元年更名。

    徐州彭城郡

    泗州临淮郡,《唐书志》:本下邳郡,治宿豫,开元二十三年,徙治临淮,天宝元年,更郡名。

    海州东海郡

    以上属河南道。

    五代(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。

    《通鉴》;唐乾宁元年,郓齐曹棣充沂密徐宿陈许郑滑濮,皆入于朱全忠。(按:此五镇之地,徐、宿为感化军,今江南地也。

    《地理通释》:周显德五年,克淮南十四州,以江为界。(按:十四州,今江南之地,则扬楚泗滁和舒庐寿海泰濠是也。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宿州

    单州,《唐书志》:宋州砀山县。(注:光化二年,朱全忠以砀山虞城单父曹州之城武表置辉州。薛居正《五代史》:唐庄宗同光二年,改辉州为单州。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海州

    泰州,《南唐书烈祖纪》:昇元元年,升东都海陵县为泰州。《通鉴注》:吴立制置院南唐为泰州。

    通州,《五代职方考》:通州本海陵东境,世宗置。《通鉴注》:唐置通州,属山南东道,宋之达州是也。周世宗以南唐静海军。通州今淮东之通州是也。其地在唐为扬州海陵县之东境。

    以上十三州皆为吴南唐所有,入于后周之地。

    吴南唐

    《职方考):梁初十一国至周之季,在者七国,自江以南二十一州为南唐,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。

    昇州,《五代史吴世家》:杨溥改为金陵府。《元史志》:南唐李氏改为江宁府。

    润州

    常州

    暨州,《通鉴注》:晋暨阳县,唐置暨州,南唐始置江阴军。

    吴越

    苏州,薛居正《五代史》:唐庄宗三年,升苏州为中吴军。《通鉴注》:吴越于苏州置中吴节度使。《吴郡志》:苏州乾宁之后,属钱氏吴越国。

    秀州,《五代职方考》:吴越王钱元瓘置。

    宋

    太宗分天下为十五路,仁宗分为十八,神宗又分为二十三。有京东东西路,京西南北路。江南淮南并分东西路。

    《地理通释》云:五代之军,皆寄治于县,隶于州,宋始自置属县,与州府并列。

    江南东路,《宋史志》:建康军节度使领江南东路。建炎元年为帅府。

    江宁府,《宋史志》:江宁府开宝八年为昇州,建炎三年为建康府。

    以上属江南东路。

    两浙路

    平江府,《吴郡志》开宝八年,改中吴军为平江军,政和三年,升苏州为平江府。

    镇江府,《文献通考》:唐润州或为丹阳郡,宋开宝八年,改镇江军,政和三年,升为府。

    常州

    江阴军,《宋史志》:熙宁省。建炎复置。

    嘉兴府,《文献通考》:晋时以嘉兴、海盐、华亭三县置秀州,政和三年升府。

    以上属两浙路。

    淮南东路,《宋史志》:扬州大都督府,领淮南东路。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海州

    泰州

    宝应州,《宋史志》: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,而县如故。高邮军,《文献通考》:本唐扬州高邮县,开宝四年建为军。

    安东州,《宋史志》:太平兴国四年,以泗州涟水县置军,景定初升州。

    淮安军,《宋史志》:本泗州五河口,咸淳七年升军。

    清河军,《宋史志》:咸淳九年置。

    以上属淮南东路。

    淮南西路,《宋史志》:庐州保信军节度使领淮南西路,建炎兼本路安抚使。

    京东东路

    淮扬军,《宋史志》:太平兴国七年,以徐州下邳县建军。《舆地广记》:泗阳之间,有淮扬城。梁置淮阳郡,唐贞观元年,省入下邳。《水经注》:淮阳城北临泗水,今淮扬军。

    以上属京东东路。

    京东西路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单州

    以上属京东西路。

    京西北路

    金

    南京路

    山东东路

    山东西路

    单州

    以上属南京路。

    海州

    以上属山东东路。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邳州

    滕州,《金史志》:本宋滕阳军。(按:今徐州府沛县隶此。

    以上属山东西路。

    元

    元置行省,以统各路府,而州与县属焉。亦有州不属于路,而直隶于省者。按宋之路,犹唐之道。元之路,则犹宋之府与州耳。

    浙江行中书省

    江南诸道行御史台,治集庆路。

    集庆路,《元史志》:宋昇州建康府。元至元十四年,升建康路。天历二年,改为集庆路。

    平江路

    常州路

    镇江路

    松江府,《元史志》:本华亭县,唐为苏州属邑。宋为秀州属邑。至元十四年,升为华亭府,十五年改松江府。

    以上属浙江行中书省。

    河南江北行中书省

    河南江北道廉访司

    归德府,(按:今徐州府宿邳毫三州俱入隶。

    以上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。

    江北淮东道廉访司,治扬州路。

    淮安路,《元史志》:唐楚州又改临淮郡,宋为淮安州。至元二十年,升为淮安路。(按:宋史。绍定升山阳县为淮军,端平改州为军也。

    高邮府,《元史志》:唐为县,宋升为军,至元十四年,升为高邮路,二十年改路为府。

    以上属江北淮东道廉访司。

    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廉访司

    济宁路,(按:今徐州之沛县隶此。

    以上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廉访司。

    明

    南直隶

    应天府,《府志》:明太祖定鼎于此,为京师,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。成祖建北京,正统中,以北京为京师,遂以此为南京。

    苏州府,《府志》:宋平江府,元改为路,明太祖吴元年改为苏州府。

    松江府

    常州府

    镇江府

    扬州府,《续文献通考》:太祖庚子年,置淮海府,壬寅年改为扬州府,丙午年复为扬州府。

    淮安府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以上属南直隶。

    清

    江南承宣布政使司,顺治二年置,江苏承宣布政使司,康熙六年分置。

    江宁府

    淮安府

    扬州府

    徐州府,雍正十一年,升徐州为徐州府,以二年改直隶之邳州。

    海州,雍正三年,自淮安府改直隶。

    通州,雍正二年,自扬州府改直隶。

    苏州府

    松江府

    常州府

    镇江府

    太仓州,雍正二年,自苏州府改直隶。

    以上属江南承宣布政使司。

    江苏建置沿革

    江宁府

    《禹贡》:扬州之域,春秋时吴地。战国属越,后属楚,秦属鄣郡,汉初属荆国,后属吴,又属江都国,元封初,属丹阳郡,后汉因之。孙吴自京口徙都建业,号曰吴都。晋平吴,移置丹阳郡,兼置扬州治焉。元帝渡江,因吴之旧,建都于此。改丹阳太守为尹,宋、齐、梁、陈因之。隋平陈,置蒋州。大业初,复曰丹阳郡。唐武德三年,置扬州,七年改为蒋州,八年复为扬州,置大都督府。九年扬州移治江都,以金陵诸邑分属宣、润二州。至德二载,置江都郡,乾元元年,改为昇州,又置浙西节度使治焉。上元初,州省,大顺元年,复置。光启四年,复置江宁郡。唐季杨氏于昇州建大都督府。五代梁徐温徙镇海军治昇用,改为金陵府。石晋天福三年,南唐李氏改为江宁府,谓之西都,而以江都为东都。宋复为昇州。天禧二年,升为江宁府,建康军节度。建炎三年,改为建康府,置行都。元为建康路,至元二十三年,自杭州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此。天历二年,改曰集庆路。明初,定都府治,曰应天府,后改南京府如故。领县八。清朝,为江南省城,置江宁府,隶江南布政使司,康熙六年,隶江南江苏布政使司,雍正八年,以隶府之溧阳移属镇江府,领七县。

    江宁府

    上元县

    江宁县

    句容县

    溧水县

    江浦县

    六合县

    高淳县

    虞夏

    商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

    周

    越

    金陵邑

    棠邑

    楚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楚置,在城西北。《图经》:越城在秦淮水南,范蠡佐越取吴,因立城以威楚,亦名范蠡城,人呼为越垒,《金陵志》:周元王四年,越城长千里,显王三十八年,楚城石头,曰金陵邑。

    <

    (左传襄十四年。

    楚子囊师于棠以伐吴。《寰宇记》:六合古棠邑。《元丰九域志》:真州六合县,楚之棠邑也。(按《左传》:楚棠君尚,是棠为楚邑。

    秦

    鄣郡

    九江郡

    秣陵县《江表传》:张绞谓孙权曰:秣陵楚武王所置,名为金陵,秦改名秣陵。《续通典》:秣陵秦属鄣郡。又《通鉴注》:江乘县秦属鄣郡。

    棠邑县《续通典》:春秋楚棠邑,秦以棠邑为县,属九江郡。

    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临淮郡

    秣陵县《汉书志》:丹阳郡秣陵县,又江乘丹阳湖、湖熟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汉书志》:丹阳郡句容县。《续通典》:因界内茅山本名句曲山立名。

    溧阳县《汉书志》:丹阳郡溧阳县。应邵曰:溧水所出也。

    堂邑县《汉书志》:临淮郡堂邑县。《通典》:楚棠邑,汉为堂邑。

    后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广陵郡

    秣陵县《后汉书志》:丹阳郡秣陵县。又:丹阳湖熟,江乘。

    句容县(按《后汉书志》:与前汉同。

    溧阳县《后汉书志》:丹阳郡溧阳县。

    堂邑县《后汉书志》:广陵郡堂邑县,春秋时曰堂。

    三国

    吴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广陵郡

    建业县《三国吴志》:建安十六年,权徙治秣陵,明年,城石头,改秣陵为建业。黄龙元年,迁都建业。(按《宋书志》江乘、湖熟二县,吴并省为典农都尉,丹阳县如故,属丹阳郡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吴志》:赤乌八年,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,凿句容中道,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。(按吴从汉,旧属丹阳郡。

    溧阳县《宋书志》:吴分溧阳为永平县。又溧阳令吴省为屯田。

    堂邑县按《通鉴注》:堂邑魏吴在两界之间为弃,今考《吴志》:赤乌十三年,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。(又太元元年,大傅洛率军遏巢湖城,东兴盖其地,谓之涂中。杨正衡曰:涂中、今滁州全椒县、真州六合县是也。实为吴镇戍之地。又考《吴志》:太元三年,拜将军吴穰为广陵太守,堂邑属广陵,当从旧也。

    晋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徐州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东晋

    宋齐梁陈并都于此。

    南琅邪郡。

    堂邑郡。

    建业县《晋书志》:丹阳郡建业县,本秣陵。孙氏改为建邺,武帝平吴,以为秣陵。太康二年,分秣陵北为建业,改业为邺。又:江宁,太康二年,分建邺置。又:丹阳,江乘、湖熟秣陵。《宋书志》:江宁今晋太康元年,分秣陵,立临江县,二年更名。又:湖熟令吴省。太康元年复立。又:南琅邪太守江乘令吴省,晋复立。又:晋成帝分江乘地,立临沂县。《续通典》:晋分秣陵、建邺为二县,自淮水南为秣陵,北为建邺。《通鉴注》:晋咸和之后,江外无事,置江宁县,县临江渚。(按:当以晋宋书太康二年为正也。又:按晋书,江宁县分建邺置。宋书分秣陵置。今考通鉴注,晋丹阳太守治秣陵,即今太平州入建康之路,俗谓之小丹阳。又云:晋江宁县故城,今为江宁镇。吕氏祉曰,太平入建康之水路之冲。《府志》:秣陵城在府东南五十里,江宁故城在府西南六十里,建邺在淮水北,不得却在南,晋书误也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晋书志》:丹阳郡句容县。

    溧阳县《晋书志》:丹阳郡溧阳县。《宋书志》: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。

    堂邑县属临淮郡。后改为郡。《晋书志》:元康七年,分临淮置淮陵郡。以堂邑置堂邑郡。《宋书志》:堂邑县晋属临淮。永兴元年立郡。安帝改堂邑为秦郡。

    南北朝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南兖州

    青州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南琅邪郡

    秦郡

    齐艾

    齐郡

    建康县《宋书志》:丹阳尹,建康令,晋建业改为建康。又:秣陵今本治,去京邑六十里,今故治村是也。晋义熙九年,移治京邑,在斗场。元熙元年,省扬州禁防,参军移治其处。又:丹阳、江宁湖熟。又:南琅邪太守临沂江乘令。《南齐书志》:丹阳郡建康、秣陵、丹阳、湖熟、江宁、南琅邪郡、临沂、江乘。《建康实录》:梁武帝生于同夏里,大同中置县,陈因之。按《通鉴注》:湖熟侯国,晋宋为县,淳化中为镇。今考齐志,有湖熟,是梁陈所有。又按:丹阳阳字,汉从阜,晋宋二书,普从木。晋志云:以丹阳山多赤柳为名也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宋书志》:丹阳尹、句容令、汉旧县。(按:《南齐书志》同,梁陈因之。

    溧阳县《宋书志》:丹阳尹、溧阳令。《南齐书志》:丹阳郡、溧阳。(按:梁陈并仍旧。

    秦县《宋书志》:秦郡太守,秦郡本属秦国,流属立,元嘉八年,以临涂并秦。又:尉氏令,元嘉八年,以平邱并尉氏。(按:晋志以堂邑置堂邑郡。《宋志》:晋安帝改安邑为秦郡,治秦县,是秦郡秦县皆故堂邑县无疑。《地理通释》云:东西瓦梁城,晋置秦郡,而治六合,晋无六合,王应麟据当时地名书之,然六合是秦县之实证。又:王象之《舆地纪胜》云:瓦梁堰即涂塘也,堰上有瓦梁城,亦曰吴王城。《通鉴注》:张舜民曰:自瓦梁下船,直至涂河口,便入大江,皆汉堂邑县之地。宋志以临涂即滁古字,当是晋宋之间,以堂邑析置临涂,复并合为秦县矣。又:考《南齐书志》:齐郡永明元年,以秦郡并之,治瓜步,秦尉氏二县属焉。瓜步即今六合瓜步城也。据此当又是梁陈之间,缘郡既改名,并秦县为尉氏,故隋置六合县,独云改尉氏也。地志纷纷,据史为近是。

    隋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丹阳郡

    江都郡

    江宁县《隋书志》:丹阳郡江宁县,以秣陵、建康、同夏三县入焉。又:溧水以丹阳郡入焉。(按《通鉴注》:晋丹阳太守。治秣陵,隋秣陵既省,入江宁,则入溧水之丹阳,当是丹阳县,隋书传写误也。又府志:江乘临沂并隋省。

    句容县(按:《隋书志》:属丹阳。

    溧水县《隋书志》:丹阳郡溧水县旧曰丹阳,开皇十八年改焉。

    六合县《隋书志》:江都郡六合县旧曰尉氏。开皇初,改尉氏曰六合。省堂邑、方山二县入焉。按地志有显与史异者,如云梁置六合县,以梁书陈伯之传云:江北义勇十万,已次六合为证,今考《通鉴》:隋开皇八年伐陈,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。伯之所云为六合镇也。盖其地为江北门户,对江即是建康,六朝控扼要地,不必是县也。亦有似因史文臆撰者,如云:梁仍置堂邑,东魏增置横山县,后周改横山为方山。今考魏志无横山,后周省横山入石梁,不言改方山也。

    唐

    江南东道淮南道

    昇州

    江宁县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广陵郡

    上元县,(唐书志》:昇州江宁郡上元县本江宁。武德三年,析置丹阳、溧阳、安业三县,更江宁曰归化,八年,省安业入归化,更归化曰金陵,九年更名金陵曰白下,隶润州,贞观九年,更白下曰江宁,肃宗上元二年,又更名。《通鉴》:大顺元年,置昇州于上元县。(按:白下旧有城、晋书陶侃传:侃讨苏峻,从部将李根之议,以为白石险固峻极,一宿而垒城。《元和郡县志》:东晋以后,江津要地或言白石,或言白下,寔一处也。《通鉴注》:白下城今白石垒,唐武德九年,移江宁县于此,名白下县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唐书志》:昇州句容县,武德三年,以句容延陵二县,置茅州。七年州省隶蒋州,九年隶润州。乾元元年来属。

    溧水县《唐书志》:昇州溧水县,乾元元年,隶昇州。州省遂隶宣州。(按《唐志》:启光四年,复以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四县置昇州也。

    六合县《唐书志》:扬州六合县,武德七年,析置石梁县,以石梁六合置方州。贞观元年,州省。并省石梁,以六合来属。

    五代

    昇州

    雄州

    上元县《南唐书音释》:金陵府领上元、江宁。详见江宁县。

    江宁县按旧志南唐始析上元,置江宁县。宋白《续通典》云:晋置江宁县,在今县南七十里。隋开皇十年,移于治城。《通鉴注》:宋白所谓今县,杨吴所置县也。今考《南唐书烈祖纪》,天佑十一年城成,明年即南唐昇元元年,是分置上元、江宁二县。在李氏城昇州之时,按其时则杨吴耳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南唐书音释》:金陵府领句容县。

    溧水县《南唐书音释》:金陵府领溧水县。

    六合县《南唐书音释》:雄州割扬之六合、天长置,周废雄州,复属扬州。

    宋

    江南东路

    淮南东路

    江宁府

    真州

    上元县《宋史志》:建炎三年,即江宁府治建行都,上元县次赤。

    江宁县《宋史志》:江宁府江宁县次赤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宋史志》:江宁府句容县次畿,天禧四年,改名常宁,寻复旧。

    溧水县《宋史志》:江宁府溧水县,次畿,《元丰九域志》:在昇州东八十五里。

    六合县《宋史志》:真州六合县。

    元

    江浙行省

    河南江北

    行省

    集庆路

    扬州路

    真州

    上元县《元史志》:集庆路倚郭。

    江宁县《元史志》:集庆路倚郭。

    句容县《元史志》:集庆路句容县。

    溧水州《元史志》:集庆路溧水州,唐以来皆为县,元贞元年升州。

    六合县(按:《元史志》:属扬州路真州。

    明

    南直隶

    应天府

    上元县倚郭

    江宁县倚郭

    句容县

    溧州县《续文献通考》:洪武二年,改州为县。

    江浦县《府志》:明洪武九年,始分六合县,及滁和二州地,置县于浦子口。二十四年,又割江宁一乡隶之,移治旷口山之阳,即今县也。

    六合县《府志》明洪武三年,改属扬州府,后改属应天府。

    高淳县《续文献通考》:本溧水县地,弘治四年,割立信等七乡建为县。开治高淳镇,故名。

    清朝

    江南江苏

    布政使司

    江宁府旧辖八县。雍正八年,以溧阳县改属镇江府,辖县七。

    上元县

    江宁县

    句容县

    溧水县

    江浦县

    六合县

    高淳县

    苏州府

    《禹贡》:扬州之域,周泰伯仲雍始居之地。武王封仲雍曾孙周章于此,为吴国。战国属越。后属楚。秦为会稽郡治。汉为荆国都。此后属吴江都国。武帝时,复为会稽郡。后汉永建中,始分浙江以西置吴郡。三国属孙吴。晋宋齐因之,梁分置信义郡。陈置吴州。隋开皇中废郡,改吴州曰苏州。因境内姑苏山为名也。大业初复曰吴州,寻为吴郡。唐武德四年,复为苏州,置都督府,属江南东道。天宝初,又为吴郡。乾元初,复为苏州。寻分置长州军。大历中军废。后唐同光二年,吴越表建中吴军,宋仍曰苏州吴郡。太平兴国三年,改中吴军为平江军,属浙西路,正和中升为平江府。元至元年,改平江路,隶江南浙西道。明改苏州府,直隶南京。领州一、县七。清朝因之,隶江南布政使司。康熙六年,隶江南江苏布政使司,仍为治所。雍正二年,升府属之太仓州直隶,以嘉定崇明二县属之。复析长州、吴江、常熟、昆山四县为八,共领县九。

    苏州府

    长洲县

    元和县

    吴县

    吴江县

    震泽县

    常熟县

    昭文县

    昆山县

    新阳县

    虞夏

    商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越

    周

    吴

    楚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

    国《汉书志》:吴故国吴太伯所邑,董览《吴地记》:太伯筑城于梅里平墟。《皇览》:吴县北梅里聚,去城十里。《吴越春秋》:太伯起城在西北隅,名曰故城。阖闾元年,造大城。《寰宇记》:太伯初适吴,筑城在平门外。《城邑考》:吴,阖闾所筑。城水门八:北曰平,今府城北有平门睹。(按:此自太伯始号勾吴,至王僚二十三世,所都皆在吴县地,不自阖闾城吴都始。《后汉郡国志补注》乃云:无锡县东皇山太伯旧宅、井犹存,臣昭以为即宅为置庙,不如皇览所说。夫勾吴之号,獭自太伯,周章肇封,实始武王,无锡吴地非吴国也。吴国则今吴县是也。刘昭以一时闻见,驳缪卜等参撰之书,易班氏不刊之注,且三让遗踪,吴民所共脩敬,传闻异辞,隐桓之世为远。吴郡敕山累代褒崇,常熟梅里,亦有传疑,何必无锡便为确证。通典诸书,悉祖刘说,今断从班志。互见常州府无锡县。

    秦

    会稽郡

    吴县《吴地记》:吴县,秦始皇二十六年置。《寰宇记》:故吴都秦置,吴县为会稽郡治。按:史记之文,皆以会稽为吴中。又:吴中有下县,即见吴已置县,其旁县谓之下矣。又:秦会稽守在吴中,则郡治吴县甚明。

    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会稽郡

    吴县《汉书志》:会稽郡吴县。《地理通释》:汉九国荆都吴,今平江府吴县。

    娄县,《汉书志》:会稽郡娄县.《吴郡志》:娄县今谓之昆山县,县东北三里有村落。名娄县,益古娄县治所也。

    后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吴县《汉书志》:吴郡吴县。《寰宇记》:自汉永建中为吴都治,自是州郡皆治此。

    《续通典》:常熟县后汉至吴为司盐都尉。

    娄县《后汉书志》:吴郡娄县。

    三国

    吴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吴县《吴志孙权传》:封桓王子绍为吴侯。

    《宋书志》:吴县司盐都尉,署吴时,名沙中。《通鉴注》:今平江府常熟县地。

    娄县《通鉴》:汉建安二十四年,陆逊晋封娄侯。胡三省《通鉴辨误》:娄县汉属吴郡,今苏州昆山县即其地。

    晋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吴县(按:《晋书志》与《后汉志》同。

    海虞县《晋书志》:吴郡海虞县。又:元帝渡江,侨立郡县,割吴郡之海虞北境,立郯、朐、利城、祝其、厚邱、西隰、襄贲七县,置南东海郡。《宋书志》: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,分吴县之虞乡立。又:晋陵太守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,晋成帝成康七年,罢盐署,立以为南沙县。(按《晋书志》:无南沙,东晋县也。虞乡以虞山得名,周虞仲所居,北为扬子江入每处,县盖兼山海受称矣。

    娄县《晋书志》:吴郡,娄县。

    南北朝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南徐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信义郡

    吴县《宋书志》:吴郡太守吴令。《南齐书志》:吴郡。(按梁陈因之。

    海虞县《宋书志》:吴郡太守海虞令。又:晋陵太守南沙令。《南齐书志》:吴郡海虞。又:晋陵郡南沙海阳。《隋书志》:梁置信义郡,领海阳、海虞、南沙。按:陈因之。

    娄县《宋书志》:吴郡太守娄令,汉旧县。《南齐书志》:吴郡娄。《旧唐书志》:梁分信义县,置昆山县,取县界山名。《寰宇记》:梁天监六年,分娄县,置信义县。大同初分置昆山县。

    隋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吴县《隋书志》:吴郡吴县,旧置吴郡。《续图经》:隋平陈,移郡邑于横山下,今山东麓有新郭镇,东北去府城十五里,亦曰新城。

    常熟县《隋书志》:吴郡常熟县,旧曰南沙。梁置信义郡,平陈郡省,并所领海阳,前京信义、海虞、兴国、南沙入焉。《旧唐书志》:梁置常熟县,今昆山县东一百三十里,常熟故城是也。隋治南沙城。按《通鉴注》云:今常熟县福山镇之地即东晋之南沙,今其地常熟县北四十里有福山,东濒海口,西北与京口相望,晋侨置东海郡,属南徐州,盖其地矣。元帝之世谓之海虞。北境者,是时南沙为都尉治,隶于海虞,故云然矣。《通鉴》:晋成帝咸和五年,赵将刘征浮海抵南沙,是其证也。

    昆山县《隋书志》:吴郡昆山县梁置,平陈省,开皇十八年复。按崑昆通用,隋书作昆。

    唐

    江南东道

    苏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长洲县《唐书志》:苏州吴郡长洲县,万岁通天元年,析吴置。又:长洲军,乾元二年置,大历十二年省。《吴地记》:长洲县以苑为名,地名茂苑。按《吴都赋》:所谓佩长洲之茂苑者也。又按:吴为古县,长洲居次,明始以长洲粮额为多,改倚郭首县。清朝因之,兹从分县以后,并遵今图籍为序。

    吴县《唐书志》:苏州吴郡吴县。《吴地记》隋开皇九年,越国公杨素移郡及县于横山东五里,今复移城内。(按:县志,大历七年复旧。

    常熟县《唐书志》:苏州吴郡常熟县。《琴川志》:东晋分海虞县,置南沙。梁大同六年,分置常熟县,治南沙。唐武德七年,又移治于故海虞城。按:《九域志》:常熟县在苏州北七十三里,是移治故海虞地矣。

    昆山县《唐书志》:苏州吴郡昆山县。

    五代

    吴越

    苏州

    长洲县为苏州治,属吴越钱氏。《城邑考》:今府城康乾符三年,刺史张搏重筑,朱梁隆德二年,吴越始以砖甃之。

    吴县为苏州治。

    吴江县《文献通考》:梁时吴越王钱谬奏置吴江县。《县志》:梁开平三年,钱镠析吴县地,置吴江县。

    常熟县属苏州,为吴越钱氏地。

    昆山县《通鉴》:唐光化元年,淮南将秦裴以兵拔昆山而城之。两浙将顾全武克苏州,独秦裴守昆山不下,全武益兵攻之乃降,钱镠设千人馔以待之。(按:苏州自此至宋开宝属吴越。

    宋

    两浙路

    平江府

    长洲县《宋史志》:平江府长洲县。《文献通考》:宋平江府治吴长洲。

    吴县《宋史志》,平江府吴县。

    吴江县《宋史志》:平江府吴江县。《县志》:吴越置县时,筑城于江南北两岸,有南津北津之名,宋并为一城。

    常熟县《宋史志》:平江府常熟县。又:平江军节度,绍兴初,节制许浦军。《县志》:许浦在县东北七十里。

    元

    江南浙西道

    平江路

    长洲县《元史志》:平江路长洲县与吴县。并为倚郭。

    吴县《元史志》:平江路吴县。

    吴江州《元史志》:平江路吴江州,唐以来为县,元贞元年升州。

    常熟州《元史志》:平江路常熟州。

    昆山州《元史志》:平江路昆山州,唐元贞元年升州。(按《元史》:作昆,同隋书。

    明

    南直隶

    苏州府

    长洲县为苏州府治。

    吴县附郭

    吴江县洪武二年改州为县。

    常熟县洪武二年,改州为县。

    昆山县洪武二年,复为昆山县。

    清朝

    江南江苏布政使司

    苏州府旧辖一州七县,今升太仓州为直隶,以嘉定、崇明二县属之。长洲、吴江、常熟、昆山各析为二,共辖县九。

    长洲县倚郭。

    元和县倚郭,雍正二年析长洲地置。

    吴县倚郭。

    吴江县

    震泽县雍正二年析吴江县地置。

    常熟县

    昭文县雍正二年析常熟县地置。

    昆山县

    新阳县雍正二年析昆山县地置。

    松江府

    《禹贡》:扬州之域,春秋时吴地。战国属越,后属楚。秦汉为会稽郡娄县地。后汉至隋属吴郡。唐属苏州,天宝十载,始置华亭县,属吴郡,乾元初复属苏州。五代吴越钱氏,改属秀州。宋因之,庆元初,属嘉兴府。元至元十四年,升华亭县为华亭府,十五年改松江府,仍置华亭县为属。至元二十七年,分置上海县,隶江南浙西道,领县二。明直隶南京,嘉靖二十一年,析华亭、上海二县地置青浦县,领县三。清朝因之,隶江南布政使司。顺治十三年,又分华亭县地置娄县,领县四。康熙六年,隶江南江苏布政使司。雍正二年,增置金山县,分华亭、上海、青浦三县各为二,共领县八。

    松江府

    华亭县

    奉贤县

    娄县

    金山县

    上海县

    南汇县

    青浦县

    福泉县

    虞夏

    商扬

    州

    周吴

    越

    楚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《汉书志》:会稽郡娄县,有南武城,阖闾所起以候越。《云间通志》今华亭县东南六十五里夹江二城是也。又:《吴越春秋》:吴子寿梦立华亭于国之东。

    秦

    会稽郡

    《府志》:娄县秦属会稽郡。

    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会稽郡

    《府志》:娄县汉属会稽郡。

    后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《府志》:娄县后汉属吴郡。

    三国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《吴志陆逊传》:权以逊为宜都太守,封华亭侯,进封娄侯,《顾清府志》:逊盖自亭侯进县侯,于时郡城犹以一亭隶于娄矣。

    晋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《府志》;娄县晋属吴郡。

    《吴都记》:松江东泻海为沪海,亦曰沪渎。晋永和中,虞潭为吴国内史,修沪渎垒。《通鉴》:晋隆安四年,吴国内史袁崧筑沪渎垒,以备孙恩。胡三省注:袁崧当作袁山松。(按:顾清志云,上海县北十里沪渎城是也。

    南北朝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《吴郡志》:萧梁时分娄县,置信义县。大同初,复分信义属昆山县。(按晋陆机诗云:翩翩游宦子,辛苦艰为心,仿佛谷水阳,婉娈昆山阴。《吴地记》云:华亭县地名云间,水名谷水。《顾清志》云:昆山在华亭县西北二十里,萧梁置昆山县于山北,唐置华亭县,始移昆山县于马鞍山下。又《隋书志》:梁置信义郡,领前京县。(按《顾清志》云:华亭县东八十五里前京城是也。

    隋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<

    (按《隋书志》:吴郡领昆山县,而信义郡领前京。并省入常熟。

    唐

    江南东道

    苏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华亭县《唐书志》:苏州吴郡华亭县,天宝十载,析嘉兴置。《吴地记》:华亭县在郡东一百六十里,天宝五年置。按《通典》:华亭县以华亭谷名。《图经》:吴王猎所有五茸,茸各有名,在华亭谷东。《刘孝标世说注》:华亭由拳县郊外墅,今考浙江嘉兴府嘉兴县,秦汉之由拳也。《唐志》:华亭县析嘉兴置,盖还故华亭地矣。《名胜志》又云:唐割昆山、嘉兴、海盐三县地置。今考《顾清志》云:唐天宝十载,吴郡太守赵居贞奏,割昆山南境,嘉兴东境,海盐北境,立华亭县是也。又(按《顾清志》,唐析前京地入海盐,后割置华亭,唐时前京已省入常熟,当是析常熟之东南境入海盐,又入华亭也。

    《图经》:青龙江,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。在唐宋时,其土为巨镇。(按:明嘉靖中,置青浦县于此。

    五代

    秀州

    华亭县《府志》:石晋天福二年,吴越王钱权奏置秀州,割华亭县隶焉。

    《云间通志》:五代时吴越钱氏筑金山城为戍守处,以南对金山而名。俗传周康王所筑。(按《文献通考》:华亭县有金山、海中山也。

    宋

    两浙路

    嘉兴府

    华亭县《宋史志》:嘉兴府华亭县。

    元

    江南浙西道

    松江府

    华亭县《元史志》:至元十四年,升华亭府。十五年改松江府,仍置华亭县以隶之,县倚郭。

    上海县《元史志》:本华亭县地,至元二十七年,以户口繁多,置上海县,属松江府。《顾清府志》:居海之上洋曰华亭海。宋时海舶辐凑,立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为上海镇。元始割华亭五乡置县。

    明

    南直隶

    松江府

    华亭县为松江府治。

    金山卫《府志》:明洪武二十年置,领千户所六,卫城南濒海,与金山对峙。(按:即吴越钱氏金山城之地。

    上海县

    青浦县《陈继儒府志》:嘉靖二十一年。割华亭上海地,建青浦县于青龙镇。三十二年省,万历元年复置,移治唐行镇。

    清

    江南江苏布政使司

    松江府旧辖四县,今合分县,共辖县八。

    华亭县倚郭。

    奉贤县雍正二年,析华亭县置。

    娄县顺治十三年,析华亭县置,倚郭。

    金山县雍正二年,析娄县金山卫地置。

    上海县

    南汇县雍正二年,析上海县置。

    青浦县

    福泉县雍正二年,析青浦县置。

    常州府

    《禹贡》:扬州之域,春秋时为吴公子札采邑。后属越。战国属楚。秦属会稽郡。汉初楚荆吴江都国,寻属会稽郡。后汉属吴郡。三国吴分无锡以西置毘陵屯田典辳校尉。晋太康二年,省校尉,置毘陵郡。永嘉五年,改晋陵郡,徙治丹徒。永兴元年析置义兴郡。东晋太兴初,又治京口。义熙九年,遂治晋陵。宋、南齐因之。梁又析江阴郡。陈因之。隋开皇中废郡,置常州。大业初,改昆陵郡。唐武德四年,复为常州。天宝初,又改晋陵郡。乾元初,又曰常州。五代时属吴。南唐、宋仍曰常州晋陵郡,属浙西路。元为常州路,隶江南浙西道。明为常州府,直隶南京,领县四。成化七年,以江阴之马驮沙置靖江县,领县五。清朝因之。隶江南布政使司。康熙六年,隶江南江苏布政使司。雍正二年,武进,无锡、宜兴三县,各分为二,领县八。

    常州府

    武进县

    阳湖县

    无锡县

    金匮县

    江阴县

    宜兴县

    荆溪县

    靖江县

    虞夏

    商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

    周

    越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延陵邑《史记吴世家》:季札封于延陵,故号曰延陵季子。注:《太康地理志》曰:故延陵邑季札所居,粟头有季札祠。《公羊传》曰:季子去之延陵,此云封于延陵,谓国而赐之采邑。又《越绝书》:吴有淹君城。按《地志》:武进县东南十里淹城是也。或曰吴王留越,质子于此。或曰即汉尾陵县治,今考《刘昭补志》云:汉昆陵县南,古淹地,则二说皆非也。

    《寰宇记》:利城战国时所筑,一名若溪。《府志》:萧梁置县,今江阴县西五十里利城故县是也。

    秦

    会稽郡

    <

    (按《汉书志》:昆陵县。颜师古曰:旧延陵汉改之,或秦或楚汉之际,尝改县也。

    《后汉书志》:昆陵县注延陵墟,《皇览》曰:暨阳乡。《通鉴注》:暨阳今江阴军城,秦汉为暨阳乡。

    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会稽郡

    昆陵县《汉书志》:会稽郡。昆陵县季札所居,江在北,东入海。《宋书志》:本名延陵,汉改曰昆陵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汉书志》:会稽郡无锡县。(按《通典》:无锡太伯始居此,梁刘昭补《后汉郡国志》,始有无锡为勾吴之说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又以系本诸樊徙吴之文,遂云太伯居梅里,在无锡。诸樊南徙吴,今苏州也。自周章至寿梦十七世君吴矣,乃云诸樊徙吴即无锡。又非吴,比可据乎。张氏复迁就其说,以无锡为勾吴,苏州为吴。颜师古曰:吴言勾者,夷之发音,犹言于越耳。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曰:系本云,孰姑徙勾吴。贞实吴人,不闻别有城邑,谓名勾吴,系本或难依信,杜氏未经详考,竟沿讹至今。又(按《吴越春秋》云:太伯筑城周三里二百步,外郭三百余里。《乐史寰宇记》曰:太伯筑城在平门外,今无锡东南四十里太伯城是也。平门吴大城之北水门,此谓吴太伯外城西北界,在无锡可矣。又:张氏云梅里在无锡东南六十里,今县志云三十里。古今辽隔,盖附会多矣。

    阳羡县《汉书志》:会稽郡阳羡县,又:丹阳郡芜湖县。中江出西南,东至阳羡入海。《太康地志》:阳羡县本名荆溪。

    后汉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毘陵县《后汉书志》:吴郡毘陵县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后汉书志》:吴郡无锡侯国。(按:两汉置侯国县侯也。仍为县。

    阳羡县《后汉书志》:吴郡阳羡邑。(按:后汉盖县邑并称。或是功臣食邑也。

    三国

    吴

    吴郡

    吴兴郡

    毘陵县(按:《宋书志》: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毘陵典农校尉。晋太康二年,省校尉,立以为毘陵郡。是吴置校尉于毘陵县。故晋省校尉,即县置为郡。又按《吴志孙权传》:嘉禾三年,复丹徒为武进。《通鉴注》:吴改丹徒曰武进,晋复曰丹徒,仍分丹徒曲阿,立武进县,属毘陵郡。是吴之武进,有今武进之地矣。又:武进之名,宋志云孙权改。吴志云复是武进。为吴楚间旧邑名。

    《晋书志》:吴分会稽无锡以西为屯田,置典农校尉。《宋书志》:无锡今汉旧县,吴省。(按:会稽无锡宋书作吴郡无锡。后汉无锡县已属吴郡,《晋书》误也。

    阳羡县《通鉴注》:阳羡县自吴以来属吴兴郡。(按:晋宋志皆云,吴兴之阳羡是也。

    《广陵志》:马驮沙吴赤乌年间,有白马负土入江而成此洲。县志云恐未可信。嘉靖三年,知县易干循行至西沙焦山港,得断碑云:此沙为吴大帝牧马大沙,隔江一洲为牧马小沙,则此土之来久矣。方言呼大为驮,讹牧为白,遂相传号马驮沙。其地唐以前属泰州海陵吴陵县,宋隶泰兴,明初隶江阴。

    晋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毘陵县后改晋陵。吴兴郡、义兴郡。

    毘陵县《晋书志》:毘陵郡统县毘陵武进。《宋书志》:晋立毘陵郡治。丹徒后还毘陵。永嘉五年,改为晋陵。又:晋陵令,本毘陵,后与郡俱改。又:武进令晋太康二年,分丹徒、曲阿立毘陵。(按:晋太康二年,置武进县,立毘陵。三年复改为丹徒,是毘陵郡徙治丹徒也。本置郡于毘陵县,故曰后还毘陵也。又:按晋分立之武进,今武进县西北七十里有武进故城是也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晋书志》:毘陵郡,无锡县。

    暨阳县《晋书志》:毘陵郡既阳县。《宋书志》:暨阳令晋太康二年,分无锡毘陵立。(按:暨阳晋书怍既。又:按《通鉴注》晋立暨阳县,其地在今平江府常熟县界,今常熟旧南沙之地。《宋志》云晋平吴后,尝割属暨阳也。

    阳羡县《晋书志》:永兴元年,割吴兴之阳羡,并长城县之北乡,置义兴、国山、临津、并阳羡四县。(按《宋志》:临津、义乡、国山皆旧属阳羡。立郡分立。又。按晋志之例,江左置县不书诸郡之下,阳羡汉县,不着于吴兴郡。又云:割吴兴之阳羡,并置阳羡县,是省而复置矣。

    南北朝

    南徐州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南东海郡

    义兴郡

    兰陵郡

    江阴郡

    晋陵县《宋书志》:晋陵太守,晋陵令。又:晋陵太守永嘉五年,徙治丹徒,义熙九年复还晋陵。又:南东海太守,武进令。《南齐书志》:晋陵郡晋陵,南东海郡武进。《通鉴注》:晋置武进县。梁改为兰陵。又:毘陵郡暨阻县。江左分置兰陵县。(按:陈并因之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宋书志》:晋陵太守无锡令。《南齐书志》:晋陵郡无锡,陈因之。

    暨阳县《宋书志》:晋陵太守暨阴令。《南齐书志》:晋陵郡暨阳。《通鉴注》:晋暨阳县,梁敬帝时,置江阴郡及江阴县。(按:陈因之。

    阳羡县《宋书志》:义兴太守阳羡令。又:临津、义乡、国山。《南齐书志》:义兴郡阳羡、临津、义乡、国山。(按陈并因之。

    隋

    扬州

    昆陵郡

    晋陵县《隋书志》:昆陵郡晋陵县。旧置晋陵郡。平陈郡省,大业初复置郡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隋书志》:昆陵郡无锡县。

    江阴县《隋书志》:梁置。及置江阴郡,平陈郡省,及利城、梁丰二县入焉。《府志》:梁析暨阳,置利城、梁丰二县,属江阴郡,隋省。

    义兴县《隋书志》:旧曰阳羡,置义兴郡。平陈郡省,改县名焉。又省义乡、国山、临泽三县入焉。

    唐

    江南东道

    常州

    晋陵郡

    晋陵县《唐书志》:晋陵郡晋陵县望。又:武进县望。武德三年,以故兰陵县地置。贞观八年,省入晋陵。垂拱二年,复置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唐书志》:晋陵郡无锡县望。

    江阴县《唐书志》:晋陵郡江阴县望,武德三年,以县置暨州,并析置暨阳、利城二县。九年州废,省暨阳、利城,以江阴来属。

    义兴县《唐书志》:晋陵郡义兴县望,武德七年,以县置南兴州,并析置临津、阳羡二县。八年废,省阳义、临津。以义兴来属。《南畿志》:唐初改鹅州,寻改南兴州,后仍为义兴,属常州。

    五代

    吴

    南唐

    常州

    晋陵县《续文献通考》:常州晋陵县,杨吴时徙治郡城为附郭。又:武进县杨吴时与晋陵俱为附郭。

    无锡县杨吴时属常州,南唐因之。

    江阴县《南畿志》:五代南唐置江阴军,领江阴县。

    义兴县杨吴属常州,南唐因之。

    宋

    浙西路

    常州

    毘陵郡

    晋陵县《宋史志》:毘陵郡晋陵县望。又:武进县望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宋史志》:毘陵郡无锡县望。

    江阴军《宋史志》:江阴军同下州。熙宁四年,废江阴为县,隶常州。建炎初,以江阴县复置军。绍兴二十七年废。三十一年复置县一:江阴。

    宜兴县《宋史志》:毘陵郡宜兴县望。唐义兴县,太平兴国初改。

    元

    江南浙西道

    常州路

    晋陵县《元史志》:常州路晋陵县中倚郭。又:武进县中倚郭。

    无锡州《元史志》:常州路无锡州,中唐无锡县。元元贞元年升州。

    江阴州《元史志》:江阴州,上唐初为暨州,后为江阴县,隶常州。宋为军。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江阴路,今降为江阴州。

    宜兴州《元史志》:常州路宜兴州,中唐义兴县。宋改义为宜。至元十五年,升宜兴府。二十年仍为县。二十一年复升为府。仍置宜兴县以隶之。元元贞元年,府县俱废止,立宜兴州。

    明

    南直隶

    常州府

    武进县《续文献通考》:常州府治武进县,洪武三年,以晋陵县省入。

    无锡县《南畿志》:元升为州,洪武初复为县。

    江阴县《续文献通考》:元江阴州,洪武初改建洋州,寻复江阴州。后复为县,属常州。

    宜兴县《南畿志》:元立宜兴州,洪武初复为县。

    靖江县《续文献通考》:靖江县府城东北一百三十里,本江阴县地,成化七年,析置为县。

    清朝

    江南江苏布政使司

    常州府旧辖五县,今合分县辖县八。

    武进县倚郭。

    阳湖县雍正二年,析武进县置,倚郭。

    无锡县

    金匮县雍正二年析无锡县置。

    江阴县

    宜兴县

    荆溪县雍正二年析宜兴县置。

    靖江县

&n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